極端氣候加劇 防洪 將納入都市計畫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2017.06.06
隨著極端氣候導致強降雨日益頻繁,過往水利設施強度已不足因應,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下水道能承受的疏洪量是時雨量78.8毫米,此次豪雨許多地區時雨量都超過100毫米。除了加強水利設施防災能力外,更須在都市計畫中納入防洪思維。
經濟部常務次長楊偉甫表示,過去都會區水利工程標準都在時雨量70毫米上下,這些標準是依照以往降雨強度推算、然後制定,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過往降雨記錄不斷被打破,但都會區發展已定型,要重新整頓水利設施會有難度,因此必須改善治水思維。
楊偉甫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現象加劇,必須工程措施跟非工程並行,才有辦法滿足需求。水利署署長賴建信補充,水患整治計畫必須從流域綜合治理的角度規劃,協同各機關從流域上、中、下游整合治理。
以日本為例,東京做法是在地底下挖坑道,增加排水能力。不只經費高昂,且要有地質、地理先決條件配合,執行難度較高。
楊偉甫指出,東京的做法對台灣來說有難度,現在規劃是在都市計畫中納入治水概念,透過公園綠地、公有建築改建,或是在颱風、豪雨時將地下停車場挪作滯洪池使用等,以此方式補足既有下水系統已定型、承受力不足的問題。
另外,滯洪池是另一種舒緩洪患的方式,楊偉甫表示,建置滯洪池需要大量土地,很多適合作為滯洪池的土地都是私有土地,徵收成本過高。
楊偉甫接著說,現在做法是若真有開闢滯洪池必要,政府將與地主合作,讓地主維持原有土地功能外,增加養水、種電等附加功能,藉此大幅降低開發成本。
【陳鷖人╱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