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99-1566

首頁 >即時新聞 >其他新聞 >產經觀點:政府不應為了穩定物價而低估電價

其他新聞
[ 2018-03-15 ]

字體大小調整

產經觀點:政府不應為了穩定物價而低估電價

收藏

列印

產經觀點:政府不應為了穩定物價而低估電價

資料來源:上報 2018.03.15

  主計總處上週發布2月CPI,年增率為2.19%,創13個月新高,1月到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漲1.54%,雖然主計處表示物價變化是溫和的,但物價上漲對於個別消費者的影響並不相同。特別是近期衛生紙與電價可能調漲的傳聞,讓許多人擔心物價是否進一步的上漲。

物價上漲的兩種型態

  一般而言,物價的上漲可以區分為成本上升所推動的物價上漲與需求增加,其所拉動的物價上漲。就成本上升所推動的物價上漲而言,是消費者不樂見的,這是因為名目薪資固定下,物價的上漲就會造成消費者可以買的商品與服務數量減少,即實質購買力或實質薪資的降低。

  就需求拉動的物價上漲而言,物價上漲可能是起因於消費者所得提高或總體經濟環境好轉,亦即,這類物價上漲是市場需求增加的結果,自然也較為許多人所接受。

溫和的物價上漲不是壞事

  需求與供給是會相互影響的,即市場最終需求的增加會造成上游原物料產品的衍伸需求上升,進而提高原物料的價格,使得廠商的生產成本增加,進一步造成物價的波動。無論物價上漲型態為何,溫和的物價上漲並非壞事,其可能代表經濟的溫和成長;但是,若物價上漲幅度過大,則會影響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決策,進而對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這也是為何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關心物價穩定與否的原因。

物價應合理反映市場的供需情況

  以目前最受到關注的衛生紙價格調漲與電價可能調漲事件,都是讓民眾最直接有感的。輿論也往往把物價上漲轉化為政府的責任,使得政府相關部門變成必須想辦法讓物價不要上漲,而非關心什麼因素讓物價上漲。這可能造成價格無法反應市場的實際情況,讓市場的供需失衡持續存在。

  目前政府信誓旦旦要解決缺水、缺電、缺工、缺才與缺地的五缺問題,若市場存在超額需求,但市場價格卻受到壓抑,則五缺問題根本不會消失。因此,政府面對物價上漲時,應有冷靜的腦袋思考,而非急於對物價上漲與否做出結論。

穩定供電應考量供需

  台電公布的電力供應燈號顯示,台灣在夏季時常面臨限電的風險,許多人也藉此批評政府的綠能電力政策會讓台灣的供電更不穩定,是錯誤的政策。這樣的批評並不恰當,因為安全與潔淨的供電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政府必須主張的基本價值,特別是日本福島核災的教訓,非核家園的方向必然更為全民所期待。

  但是,過去的政府在面臨限電問題時,往往就是興建包含核電廠在內的大型電廠,不斷增加電力的供應,同時也持續破壞環境。然而,對於用電需求的控制絲毫沒有任何的作為,這是目前以非核家園為目標的小英政府應該要注意的。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目前政府在電力供應上面臨幾個挑戰。風力與太陽能等綠能發電的興建與供電可靠度是否可以支撐台灣的用電需求?大型燃煤電廠被環保團體認為是空氣汙染的元兇,使得電廠的發電能力可能受到限制,加上非核家園的承諾,讓政府使用任何一種發電方式都會受到批評。

  但是政府不要忘記電力供應穩定與否,是同時受到電力供給與需求的影響,同時,影響用電需求最直接的因素就是電價,因此,若電價合理反映發電成本,較高的電價會降低用電的需求,台電所宣稱的限電危機,發生機率也會降低。政府有必要告訴民眾,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不應該為了穩定物價,而低估電價。

低估電價可能造成傷害

  若政府讓電價合理反映發電的成本,發電業者才會有誘因投入電力供應市場,台灣的其他發電方式才有成功的機會。合理的電價調漲可以讓消費者有節電的誘因,電力的超額需求自然會減少,電力供應的不確定性也會降低,進而降低廠商在台灣投資設廠的不確定性,提高其投資意願。

  因此,政府在思考電價時,需要有更全面的思維,而非只是考慮電價上漲對物價的影響,卻忽略電價上漲所可能帶來的眾多好處,以免對台灣經濟帶來更多的傷害。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